亭者停也。亭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休息、游乐、观景的重要地点。
亭子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亭子按所建位置不同,一般可分为:路亭、景亭、井亭、碑亭。
亭子与宫殿、寺庙、楼阁等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具有“记忆”功能,一座亭子往往记载了一段历史。
那么,绍兴有哪些亭景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
路亭
建在乡间、市内道路一侧的亭子,专供来往行人休息之用,被称为“路亭”。
在古代,除了朝廷官吏和有钱人家出门骑马或乘坐骡马大车,平民百姓尤其是农村乡民出门赶集或走亲访友都依靠双腿步行和肩挑货担、手推小车,其速度多为一小时步行十里,所以“十里一亭”的路亭正好能使乡民得一小憩。
古城绍兴自然也少不了路亭,在城西南郊外便有一座。该路亭名为古永安亭,东晋时已存,历代均有修缮。亭子内有一石碑,上刻着“民国十二年癸亥六月吉旦”,即1923年,这大概是最近的修缮年代,距今也已90年了。现在古永安亭不再为路人挡风避雨栖身息脚了,而是作为古迹被搬到马太守庙前的小山上,供游客欣赏怀旧。
这亭还是原亭,经过修缮,为后人保存了一段历史、一个遗产。
景亭
在园林内,亭子不但可供游人休息,而且也可以在里面观赏园内外风景,所以也称为“景亭”,在中国可以说无园不建亭。
绍兴的景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东湖景区内的“四季亭”,分别是:听湫亭、饮渌亭、香积亭、寒壁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
行至陶园最东处,便能看见象征春天的“听湫亭”了,此亭建于清末,与社戏台“扬帆舫”隔水相望。游人于春风拂面中驻足亭内,即可听得陶公洞内崖壁上水珠落潭的清脆声音,如龙湫入水,故取名“听湫亭”。
“饮渌亭”位于霞川桥的南侧,六角攒尖顶,临水而建,驻足亭内,如在品饮夏日之清澈湖水。一般欣赏风景是用眼睛看,但此亭名别具匠心,用“饮”引人看景的同时,坐在亭中细细品景。
“香积亭”乃四角攒尖顶。此处,假山环抱,旁种着大面积的桂花树和木樨花,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坐在亭中可闻阵阵芳香,“香积”便由此得名,象征秋天。
东湖的寒碧亭。
“寒碧亭”为三角攒尖顶。坐落于北山阴下,终年见不到阳光,到了冬天,可见倒挂在山崖上的冰溜,洁白晶莹,自成美景,故得名。
井亭
井亭通常指遮蔽水井的亭子。
“九重楼殿簇丹青,高柳含烟覆井亭”,出自唐代诗人和凝的《宫词百首》,说明早在唐代,井亭就有记载。而在绍兴沈园有“六朝井亭”。
沈园的六朝井亭。
“六朝井亭”内有古井一口,此井亭中间可以望到天空,亭顶中空,可以使井承天露,象征诗人覆水欲收的意愿;中空“承天光”,解决雨水活性和采光,使人们从中寄托向往自由的愿望。
碑亭
有的亭子具有专门的功能,例如保护石碑免受日晒雨淋的“碑亭”。
在兰亭景区之内,共有亭子5座,其中碑亭3座。
兰亭碑亭。
首先是兰亭碑亭。它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所书。许多民众都喜欢用手去摸这块残碑,碑已被摸得非常光滑,所以又称“君民碑”。
其次是御碑亭。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于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其背面是乾降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珍贵异常,自然得建亭以护。
最后是鹅池亭。它是一三角亭,内有一石碑,上刻“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一碑二字,父子合璧,乡人传为美谈。
免责声明
1. 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筑脸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筑脸网出处。
2. 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 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筑脸网资讯频道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电话:0575-85226189 邮箱:2331648090@qq.com